关注热点——
今年寒假是“双减”政策落地后的首个寒假,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施行后的第一个假期。在网上,不少家长大倒苦水说“真正考验家长的时刻到了”。告别了过去一放假孩子们就“背着书包赶补习班,回到家就刷题”的假期生活,不少家长和学生一时间都有点懵。
“双减”后的第一个假期,应该如何规划安排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如何为孩子准备丰富的假期“营养大餐”?记者采访了正在参加省两会的部分省政协委员,请他们来为家长们支支招。
会场声音——
黄艺竹(省政协委员、成都市泡桐树小学校长):“双减”政策的实施,就是要让教育回归本质,充分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着力提升学生体质和综合素养,真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寒假生活的规划上,可以进行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活动中收获书本外的知识。比如,做一个阳光运动员。2022年是冬奥年,也是大运年,孩子们可以开展以“运动+”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每天锻炼一小时,了解各项体育运动,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不仅能强健体魄,也能在锻炼中学会拼搏与挑战的意义。做一个文化传承者。春节期间,到处都充满年味,可以通过开展猜灯谜、送贺卡、年夜饭、家庭游戏、购年货等趣味项目,带领孩子寻风俗、访民居、习传统,领略传统节日的魅力,身体力行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一个环保宣传员。调查自己生活的社区垃圾分类情况,寻找身边垃圾分类出现的问题,并用自己的创意付诸实践,带动全家人践行“垃圾分类”的环保理念。做一个勤劳小管家。劳动能够引领孩子探索成长的真谛。每日主动分担家务,养成劳动习惯,体会劳动光荣,在学会劳动技能的同时也进一步感受劳动智慧、劳动光荣,养成热爱生活的态度。
肖朝萍(省政协委员、达州市科协副主席):“双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形成合力。首先对家长而言,需要一个过程缓解他们的焦虑,逐渐转变过去唯分数论的观念。过去的父母,总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雕刻”孩子,却忽略了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但育人的本质在于释放天性而非“拔苗助长”,家长更应该像园丁一样,耐心呵护孩子,给他们提供安全成长的土壤,减轻学生的升学压力和厌学情绪,让孩子在快乐中长大。“双减”后,孩子们受到的教育是多元化的,考核标准也突破了以往的试卷考试形式。家长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带孩子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升综合能力。
同时,社会层面也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让他们对知识产生兴趣,培养热爱学习的品质。为此,建议各地引进科普资源到学校开展课后服务,通过“请进来”的方式,引导一批优秀科普人才和相关科普机构走进校园,参与学校课后服务,通过作科学报告、讲述科学故事、开设线上线下科普课程、指导学生科技社团和兴趣小组活动等多种方式,加强学生科技教育,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利用寒暑假期,学校通过“走出去”的方式,组织学生到科普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活动,并鼓励有条件的科技馆、科普教育基地利用节假日安排学生专场和家庭亲子科普教育活动,向中小学生优惠或免费开放,积极吸引学生和家长参加,从而提升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对未知的探索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在他们内心播下求知的种子。
□本报记者 姜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