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看两会,阳春三月话“三农”。全国两会召开前夕,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指出,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着眼国家战略稳住农业基本盘,以“三稳”护“三农”,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结出的累累硕果惠及更广大农民群众,是今年“三农”工作的重点任务,也成为住川全国政协委员建言资政的热点话题。
粮安天下
稳住粮食安全“压舱石”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世情、国情、农情出发,对中国特色粮食安全道路作出深刻阐释,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如何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和“耕地红线”,把中国人的饭碗端牢端稳,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端牢饭碗,必须多举措节粮提效,保证粮食安全和耕地安全。”住川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好今年带来一件《关于多举措节粮提效,保证粮食和耕地安全的提案》。他建议从优化育种、饲料配方、优化养殖三个方面入手,降低饲料用粮,提高饲料转化率,从而实现低碳环保生产。同时,他呼吁广大养殖企业、饲料企业都行动起来,通过一系列“节粮专项行动”减少粮食消耗,共同为节粮保粮作贡献。
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长期性、战略性举措。四川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处于重要地位。经过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我省粮食生产能力得到一定提升,但近年来受农资价格、土地流转成本和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农业生产成本增加,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的问题依然突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难度越来越大。
“当前国家明确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财政补助标准仅为1500元,不仅无法满足丘陵、山区等地区的建设需求,也很难对农民产生‘正向激励’效果。建议将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平原、丘陵、山区制定差异化的投资补助标准,从根本上解决丘陵、山区‘靠天吃饭’的问题。”针对部分地区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等情况,住川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冯远建议,进一步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力度,并分类制定差异化的投资补助标准。
耕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耕地建设保护方面着墨颇多,出台了一系列“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举措,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
当前,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不少地方出现了耕地撂荒现象,加之脱贫攻坚易地搬迁后,部分丘陵山区农户农业耕作半径扩大,耕地撂荒现象进一步凸显。对此,住川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四川省委专职副主委曾蓉建议,通过设立治理耕地撂荒专项资金、发行政府乡村振兴债券等方式,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引进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农民采取土地转包、出租、入股等方式,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将“荒地”变“良田”。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而关键核心技术则是种业的‘芯片’,当前川种振兴已迫在眉睫。”住川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吴德建议,相关部门支持四川建设“西南畜禽健康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区域性农作物种业创新中心,大力开展种业“卡脖子”技术攻关,支持四川优势种业企业做大做强,以满足优势农产品供种需求。
引凤还巢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乡村振兴,人才为要。
“进入‘十四五’时期,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心由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这个转换过渡时期,如何‘引凤还巢’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关键在于培育、引育一大批‘新农人’。”住川全国政协委员、西昌学院院长贺盛瑜认为,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高校的支持力度,才能培养民族地区急需的专业人才与干部队伍,才能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丰富和完善,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此,她建议,实施“西部欠发达民族地区硕士学位点‘补白工程’”,加大对西部欠发达民族地区高校在申请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资格方面的政策倾斜力度,让民族地区院校“能引来人、能培养人、能留住人”。
住川全国政协委员、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达扎·尕让托布旦拉西降措认为,当前“三区三州”地区优秀人才“难引易流”问题突出,人才“引不进、留不住”问题依然严峻。为此,他呼吁在乡村人才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从中央层面出台引导人才向民族地区基层流动的激励政策,鼓励中青年骨干人才、学术学科带头人、高校优秀毕业生等在国、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一线挂职锻炼2年至3年,为乡村产业振兴“搭把手”,同时进一步改革优化民族地区干部人才工资待遇政策,为引进、留住、稳定民族地区干部人才创造条件。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要素。要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关键还是要抓好人才振兴。”在吴德看来,基层一线缺乏人才是当前部分地区乡村振兴后劲乏力、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从去年到今年,吴德两次参会提交的提案都聚焦破解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难题。他建议,国家相关经费支持应进一步向西部农林院校适当倾斜,支持西部农林高校改善人才培养结构,加快提升高层次农林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并鼓励培养出来的学生主动到乡村、到基层,全面参与乡村规划、乡村治理和乡村建设,为农业农村发展作贡献。
“要出台脱贫人口稳定就业的专项奖励激励政策,定期组织专招脱贫人口就业会,帮助‘三区三州’地区脱贫人口实现稳定就业,增强‘自我造血’能力,守住不返贫底线。”针对“三区三州”脱贫人口自主就业岗位相对不足的现状,住川全国政协委员、甘孜藏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香根·巴登多吉建议国家开辟“专项通道”、落实“专项补贴”、给予“专门支持”,帮助“三区三州”夯实乡村人才基础、激发乡村振兴活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逐步形成人才谋振兴、惠民稳增收的发展格局。
“乡村基层组织应尽快建立人才档案库,有针对性地做好人才引流工作,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促进人才的对口帮扶与转移。”住川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四川省委副主委李正国认为,随着当前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大部分有文化、有才能的人都涌向城市,应研究制定系列措施,吸引优秀人才返乡创业、返乡就业,扶持培育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三农”工作队伍。
□本报记者 姜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