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95%以上的员工都是本村人,直接带动本地农户300人就业。”近日,在威远县高石镇石牛村,威远县政协委员、四川星麻哥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军向记者介绍,该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等联农带农模式,促进当地农户年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
石牛村的蜕变,是内江市政协深入开展“助力巩固脱贫、助推乡村振兴”专项活动(以下简称“双助”活动)的一个缩影。自“双助”活动开展以来,市政协在省政协的指导下,着力构建“1+4+10”(1个领导小组、4个专项工作指导组、10个工作组)的“双助”活动领导体系,以“双助”活动为笔,在甜城大地上绘出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精准“把脉开方” 小药材撑起致富大产业
6月初,在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火花村,村民邹文明和妻子在天冬产业园区除草、松土。该园区面积达1000余亩,由火花村约100户村民管理。这片绿油油的土地,孕育着他们致富的希望。
内江天冬为地道中药材,药用价值极高,深受市场青睐。目前,内江正在全力打造“中国天冬之乡”品牌。在市政协的指导下,东兴区政协协调整合资金800余万元,帮助火花村新建生产便道、安装覆盖全园的智能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建成了占地1000余亩的天冬产业园。
要真正实现产业有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科学有效运营是关键。在市、区政协的帮助下,火花村探索出“家庭劳动、集体经营、成本分摊、风险共担、技术集成、产值分成”的经营模式。在该模式下,产业经营主体为村民,每户管理10亩至20亩,由本地和四川农业大学的专家提供技术支持。待采收后,收益的60%归村民所有,20%留存用于购买农资和支付土地流转费,剩余20%归入村集体经济。“如此一来,既激发了村民的种植热情、促进村民增收,又分摊了风险与成本,有利于产业良性发展。”火花村党支部书记邹丹说。
而村民最关心的销路问题也得到解决。经政协委员牵线,该村已与中药材初加工企业达成保底价收购协议,村民全无后顾之忧。
邹丹还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天冬亩产6000斤至8000斤,以最低收购价2元/斤计,待种植3年采收后,每10亩至少可为村民带来收入约7.2万元;加上其他收入,一年可为当地村民增收合计约80万元。
“我们只负责管理,其他不用操心,就能分60%的利润,很有干劲!”邹文明信心满怀。
委员主动参与 “甜蜜甘蔗”带动增收
在内江市市中区,有一个“网红”打卡地——“甜源蔗乡”。其背后的“掌舵人”是市中区政协委员李少俊。
“甜源蔗乡”位于龙门镇龙门村,这里种植有500亩高标准甘蔗园,修建了3000平方米古法红糖工坊,还有利用50余间百年老宅修复打造成的内江糖业故事馆。自今年1月试营业以来,“甜源蔗乡”累计接待游客30万余人次,较好地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
眼看曾经偏远的村子有了源源不断的游客,周边十余户村民利用自家农房办起了农家乐。一些村民还纷纷将家里的鸡蛋、蔬菜等土特产拿到周边售卖。70多岁的村民杨秀英是“甜源蔗乡”常驻摊贩。“方便得很,在家门口就把东西卖了。”杨秀英笑眯眯地说。
据了解,目前有约60名村民在“甜源蔗乡”长期务工,甘蔗采收等用工旺季有约120名村民参与劳动,能获得2000元至3000元不等的收入。“在这里上班既可以照顾家里的老人,每月又有差不多2000元的收入,挺不错。”负责小吃销售的村民张大跃说。
持续用情用力 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自“双助”活动开展以来,内江市、县两级政协成立“双助”活动领导小组,组建由市政协主席会议成员为组长、县(市、区)政协主席会议成员为副组长的10个工作组,分别负责全市11个脱贫村的联系帮扶工作,示范带动开展“双助”活动。截至7月底,“双助”活动联系示范村已拓展到83个。
市政协党组还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全市政协委员参与“双助”活动情况纳入履职情况考核,实现委员参与“双助”活动全覆盖。
市政协创新“4+2+5”工作法,示范引领“双助”活动走深走实;隆昌市政协探索“公司+专合社+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增收;威远县政协委员崔利发展肉牛产业,带动村集体年增收近20万元,村民合计年增收约30万元……全市政协各级组织和广大委员凝心聚力,共同描绘着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接下来,全市政协系统将在助力发展特色产业、助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助力建设‘美丽内江·宜居乡村’、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和激发政协委员参与热情等方面持续用力,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市政协主席康俊说。
□陈莉萍 高政东 本报记者 黄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