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
本版新闻列表
 
  
2022年12月1日 星期

打开中外经典名著 阅读之门
——读《邂逅经典:我与17部中外名著》

■张登军

近日,绵阳资深媒体人王晓阳的读书随笔集《邂逅经典:我与17部中外名著》(以下简称《邂逅经典》)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在这部27万字的评论专著中,他以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新颖的读评文本,对17部中外经典名著进行了深度而轻松的解读。

从1980年上大学起,王晓阳开始真正接触、阅读外国文学名著,他读的第一本是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在40多年时间里,他利用业余时间先后阅读了大量中外经典名著,在阅读中他习惯于做批注、写札记。从2012年初开始,他精选自己读过的中外名著,整理写下的批注、札记,并就作品的作者、主题、人物、写作手法及其他人的评论进行深入探讨,融入自己的阅读经历和见解,历时10年,先后三易其稿,最终完成《邂逅经典》这部专著。

《邂逅经典》分上、下两篇,上篇“读外国经典”收录13部外国作家名著的读评文章,下篇“读中国经典”收录4部中国作家作品的读评文章。

在这部专著中,王晓阳并非是对名著进行简单的阅读心得的记录,而是以精炼、轻松的语言,对名著的作者、主题、人物、写作手法等进行深入研读,还适时提出读评者的思考与观点,体现出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邂逅经典》中涉及的中外名著,大部分的体量都在几十万、上百万字。在移动阅读、电子阅读日益普及的当下,人们有时会质疑:还有多少人在读、愿意读那些“大部头”的纸质书?即使是人们熟悉的中国四大古典名著,除了研究者和资格的书迷外,又有多少人真正完整地读过?

王晓阳也思考这些质疑,但他认为,在信息多元和碎片化阅读时代,人们或许更需要静下心来进行深度阅读,在一部部经典名著中去感受文字所营造的生活意象与社会形态,而这是在快餐式的电子阅读中所难以体会到的。因此,《邂逅经典》的出版,或许可以对想要阅读或没有时间阅读这些名著的读者起到导读的作用,这也正是他出版这部作品的目的。

作为一部中外名著的读评文集,《邂逅经典》具有明显的探索性质和学术性质,主要表现在体验式阅读、深度阅读、对比阅读三个方面。

体验式阅读。17篇读评文稿的开篇,王晓阳以轻松的笔调介绍自己对所涉名著的最初印象、版本情况、名家的评价,讲述购买时间及购买经历,也介绍自己的阅读经历。有时还会穿插一些有关作者及名著的典故或轶事,比如,在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引述了引发马尔克斯写作的事件、《百年孤独》的完成过程及邮寄书稿的经历,这些有趣的细节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对于外国名著,作者还会介绍翻译者的情况及不同的译文版本。

深度阅读。每一篇读评文章中,王晓阳都会在介绍相关背景的基础上,深度分析人物特点,解析作品主题与写作手法。比如,读《堂吉诃德》时,他从小说故事的背景与人物性格及作品主题入手,探讨作家塞万提斯“是在嘲笑骑士精神还是在歌颂骑士精神”;读《安娜·卡列尼娜》时,他特别探讨了扉页题词“伸冤在我,我必报应”的真正涵义;读《傲慢与偏见》时,他深入分析作品表达的婚恋价值观,也对作品的幽默与讽刺风格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读《卡拉马佐夫兄弟》时,他对“人性善与恶”和“上帝是否存在”的主题进行了重点探析……

对比阅读。王晓阳在写作中,注重对不同作品所表现的人物、主题、社会生活、写作手法等进行比较性探讨。有对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对比,比如,对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与他的《霍乱时期的爱情》《族长的秋天》之间的对比;有对不同作家之间的对比,比如,对托尔斯泰与陀斯妥耶夫斯基之间的对比,对马尔克斯与中国作家之间的比对,等等。

全面、深度、轻松的读评方式,可以让那些中外名著特别是那些晦涩难懂的名著更容易读懂,让更多的读者由此喜欢阅读而不是拒绝那些影响至今的中外名著,这或许就是《邂逅经典》的价值所在。


  
2012-2014 © 版权所有:四川政协报社
四川政协报社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上南大街49号吉祥大厦四楼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