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
  
本版新闻列表
 
2023年1月14日 星期
马均:
科技赋能 “天府粮仓”建设


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的冬季,依然绿意盎然。得益于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水稻秋收后,当地农户采取“稻—药—麦”三季轮作模式,让耕地得到充分利用。当前,地里的各类蔬菜长势正旺,预计将于3月采收。蔬菜采收后,便到了水稻播种的季节。而那时,也是新任省政协委员、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水稻栽培专家马均忙碌的时候。

去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永丰村考察调研时,马均站在田间地头,向总书记汇报秧苗长势情况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自1987年毕业工作以来,巴蜀大地绝大多数粮食主产区的田间地头、农家小院,都留下了马均的足迹。每年水稻从准备播种到丰收收割的季节,他几乎都奔波在各地的水稻生产第一线。

“我喜欢水稻栽培,这是一份和农民有密切联系的工作。”马均师承著名水稻专家周开达,而周开达的老师,便是我国水稻科学家杨开渠。薪火相传、不忘初心,马均传承了老一辈水稻人的栽培技术和实干精神,投身水稻栽培一线,一干就是36年。

2022年,四川粮食产量提高到365亿公斤以上,这其中,马均和他的团队贡献颇多。四川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也是西部唯一粮食主产省。马均认为,要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必须实现种粮从大到强的转变。而做强的关键因素之一,便是加大技术研发力度。

“从水稻来说,每年有很多新品种投入到生产当中,但是品种适不适应当地的生产条件和生态条件,都很难说。于是,我们就在永丰村搞了一个300亩的水稻新品种新技术中试基地,每年在众多的品种中进行筛选、对比展示,筛选出适合当地的高产优质的品种。”马均告诉记者,得益于连续多年的中试成果,2017年永丰村高标准农田核心示范区超高产攻关田水稻最高亩产达到969公斤,创造了四川盆地水稻超高产纪录。

如今,在这个全省最大的水稻新品种新技术中试基地,马均团队累计引进试种国内外优质品种340个,筛选出适合眉山种植的优质高产新品种26个。永丰片区高标准农田面积达3100亩、连片规模种植1500亩,已在省内率先实现水稻“耕、种、播、收、烘”全程机械化生产,是四川标准化程度最高的高标准农田示范样板之一。

“从粮食增产增效来说,一看品种,二看技术。我们总讲要‘良种良法’相结合,良种是芯片,良法是关键,二者缺一不可。目前种子我们有了,反而技术成短板了,尤其是重大核心攻关项目很少。”作为农业农村界别委员,马均今年带来提案《关于加强科技攻关赋能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的建议》,从高效农业技术的突破,补齐丘陵区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技术和装备短板,提高粮食食用安全性,保护种粮农民经济效益等方面提出建议,呼吁强化科技攻关,真正实现“良种良法”。

马均表示,将在永丰村这片土地上继续耕耘,从规划、技术、实施等领域广泛参与,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得更好。

□本报记者 姜寒冬


2012-2014 © 版权所有:四川政协报社
四川政协报社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上南大街49号吉祥大厦四楼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