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
本版新闻列表
 
  
2023年8月8日 星期

彝绣致富路越走越宽广


“让我们跳起‘朵洛荷’(彝族舞蹈),感恩彝家新生活。”火把节前夕,进入“小东·农村行”抖音直播间,彝族小伙阿成牛布(汉语名为陈小东)和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彝族手工刺绣县级代表性传承人乔进双梅身着彝族传统服饰,一边跳着欢快的舞蹈,一边直播带货。

不到1个小时,非遗刺绣产品就爆单了,这让乔进双梅喜上眉梢。“过去在我们马边彝族自治县,会做彝绣的不少,但是能卖出去的不多。如何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贝’传下去,成为一道难题。”在乔进双梅看来,绣布上穿梭的针线,一头牵着文化传承,一头连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只有让彝绣产品卖得出去,绣娘才会多起来。”

在县委、县政府的帮助下,2015年12月,乔进双梅带头成立马边花间刺绣专业合作社,一边组织培训绣娘,一边牵线搭桥售卖彝绣产品。

“刚起步那会儿,大家绣出的东西不够精美,没有市场。于是,县妇联组织我们去成都、西昌、江苏苏州等地学习,改进技艺、拓宽市场。”在发展过程中,乔进双梅的合作社得到多方支持。针对传统彝绣受众有限、市场占有率低等问题,马边彝族自治县政协在坚持保护好非遗文化的同时,把非遗产品与市场需求相结合,邀请专业设计人员与绣娘进行绣法创新,设计打造了一批具有彝族特色、民族元素与实用性兼具的彝绣产品,大大拓宽了市场渠道。

几年来,花间刺绣专业合作社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对3000余人进行彝绣技能培训,带动800余名当地绣娘“零投入”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年人均增收超8000元。乡亲们一针一线“绣出”美好新生活的同时,彝绣技艺也得到更广泛更可持续的保护与传承。

2021年全国两会,乔进双梅身着彝族服饰走进人民大会堂,感恩新时代、助推新发展。她身着彝族服饰的图片也随着媒体报道“飞”出深山,在全国两会上“火”了一把。

如何让这把“火”持续烧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彝绣、爱上彝绣,让乡亲们的腰包更鼓,成为乔进双梅思考的新问题。于是,这位“彝绣代言人”尝试在网络直播时代让彝绣“流量变现”。

2022年,乔进双梅开始直播带货,请来合作社的绣娘在直播间大“秀”绣花技艺,展示彝族传统服饰。那时,虽然直播间粉丝不少,但产品销量没上去。今年年初,在县政协的牵线搭桥下,乔进双梅认识了在当地从事“三农”直播带货的主播陈小东。两人的合作让彝绣产品销量渐渐有了起色。

今年26岁的陈小东来自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是一名拥有百万粉丝的网络主播。2021年10月,陈小东和他的直播团队开始在马边直播带货。如今,陈小东的直播团队已发展到40余人,总粉丝数量超千万。

“彝绣的背后,是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彝绣产业,不仅有脱贫致富、推进乡村振兴的作用,也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陈小东在看到彝绣重要性的同时,也发现了绣娘直播的短板——缺少彝族文化元素,彝绣手工制品制作周期较长。

“家乡人带家乡货,推广彝绣义不容辞。”今年3月起,陈小东和他的直播团队根据彝绣特点和文化内涵,专门制作了介绍不同彝绣服饰、配饰的文化推广短视频,同时安排团队的专业主播入驻合作社直播平台,介绍彝绣背后的文化故事。一套“组合拳”下来,产品销量逐渐上去了。截至7月底,合作社相关直播间已累计带货超2000万元。

“随着陈小东及其团队的加入,直播间的人气高多了,大家对彝绣文化的兴趣也更大了。”乔进双梅坦言,注入文化元素后,成功找到了“带货密码”。看到直播带货“火”了后,合作社已有8位绣娘找上乔进双梅,请教开网店的窍门。

“下一步,我们还将针对彝绣手工制品制作周期长的短板,联系厂家定制一些可批量生产的、具有彝族特色的配饰、挂件、摆件等进行销售,推动彝绣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探索‘彝绣+直播+旅游’发展新模式,真正让‘彝绣经济’可持续、可复制。”乔进双梅坚信,彝绣这条致富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刘晓宇 吉彭金石 本报记者 姜寒冬


  
2012-2014 © 版权所有:四川政协报社
四川政协报社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上南大街49号吉祥大厦四楼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